大家好!我是大路哥。
今天给大家带来极空间私有云新品Q4的首发测评:
这款机器大家一定要看一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因为它和以往不同的是加入了U.2接口的支持。这种接口一般仅在服务器、高端商用NAS上才会使用,而极空间把它直接引入到家用领域了,而且这还不是重点,重点在于Q4首发的价格仅为1999元,还能叠加平台券,要什么自行车?赶紧上大路哥的观光列车吧。
我们的第一站是NAS历史博物馆,我们先来了解下为什么会出现NAS、私有云这样的产物。
文章目录
NAS的立足之本
NAS顾名思义,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即网络附加存储,依附网络作为传输介质实现一对多的存储解决方案,一方面它的小型化、性能都定位为微型服务器,功耗低、成本低、维护成本低,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空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以更好的利用存储空间,也可以在NAS上部署邮件服务器、Web门户网站等,而且作为一个本地优先的网络设备,访问速度更快(千兆起步),相比去互联网绕一圈那就快多了,这些优点不言而喻,尤其是成本相比几万起步的服务器来说,也足够的低。
从这些其实也可以看出来NAS其实就是一台电脑,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组成,只是定位不同。
而且它的定位其实早就发生了变化,它应该改名为Network Application Storage才对,也就是网络应用存储,重点在于网络和存储的定位始终没变,而『附加』升级到了『应用』级。
这意味着存储只是NAS的基本功能,而应用级才是当下的主流,应用级有一个特点即随叫随到,需要7 x 24小时在线,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唯一的主旨是『高效』!!!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NAS不仅仅在局域网使用,同时也会接入互联网便于异地访问,传统的NAS需要公网IP,否则就需要内网穿透、中转、SDWAN等各种方式实现内外访问,这些操作对于用户来说:
- 个人需要学习时间成本,企业需要专人处理;
- 内网穿透和中转等其实需要额外付费的,否则那个速度是没法看的,而且是个无底洞;
- 选择和使用公网IP也需要额外投入更多的预算。
但是到了今天就不同了,主流的NAS或私有云至少提供两种方案:
- 拎包入住,即插即用,不分内外网,基于账号即可使用;
- 提供快速的DDNS解决方案,利用IP v6快速实现内外网无缝访问。
Tips:小贴士,IP v6是不分内外网的,局域网访问IP v6资源也是局域网的上限速度,无需切换。
如果上述两者都不具备,那么属于落后的产品,理应被时代淘汰,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而极空间私有云恰好两者均能非常友好的支持,也是最早提出『不分内外网』概念的厂商,而且在IP v6的支持上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因为IP v6并不简单,需要全链路支持,极空间至少满足:
策略上可以支持IP v6优先,其次支持老化检测(没有这些功能可能突然就连不上了,死活找不到原因)。
传输上支持证书管理,满足全链路传输加密:
不仅如此,原来需要在Docker上安装的DDNS也可以停用了:
因为这次冬季新品也伴随新增了很多功能,除DDNS以外还包含并不限于以下功能:
上面这些新功能就很有意思,尤其是杜比视界,这个『兼容杜比视界』看起来6个字,可一点都不简单,可以说爱用户爱到心坎里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对于影迷爱好者来说,收藏的影视剧肯定会选择更高清、更能体现原画的片源,而杜比视界片源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部分用户当下的设备不一定支持解码,暂时也没有额外的预算更换支持杜比视界的电视、或者购买蓝光播放器等,那么这个功能就很厉害了,即保留了片源,又能正常的画面播放。
除了666,找不到更好的语言来表达这个功能的推出。
简单来说,原来的NAS需要用户自己去开荒,现在不用了,就等着厂商投喂就行了。
你想到的,直接提需求,你没想到的,它也给你整出来了,还整出了花样。
DDNS的功能我已经用上了,非常方便,可以支持主流的腾讯云、阿里云域名、泛域名系统:
它和Docker版的DDNS原理是一样的,只是你不用安装Dockers了,配置也更简单直观。
上面的两个例子,足以体现极空间能走到今天,成为新的NAS领域销量冠军,不是没有原因的。
重点就是在于扣细节,做好应用级的支持,简化用户流程。
退一步讲,你会推荐一个操作起来流程很多的产品给你的朋友吗?最终的结果是有啥小问题他都会来问你,对你来说很简单,对他来说就很复杂了,最后就很尴尬了,朋友还觉得你推了个垃圾给他。
我们观光车的下一站就是Q4的开箱解读了。
极空间私有云Q4开箱解读
包装上极空间采用一贯的牛皮纸加厚双层包装,去掉第一层,就露出了内层独立包装:
可以看到侧面包含了Q4的硬件配置表,所用的CPU为Intel的N95,它的性能和Z4Pro标准版相当,主要的差异在于由24个EU核显单元降低为16个,但是对于解码来说影响不大,如下对比:
简单来看Q4定位为中高端,输出功耗更胜于Z4Pro标准版。更大的改变在于盘位1和2均可支持U.2接口,这样可以更好的满足大容量固态的需求,而且可以有效降低预算。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如果选择M.2接口固态,主流性价比是4TB,价格在1500元左右:
但要选择更大的容量目前M.2接口只有8TB可选,不仅价格直接翻倍,而且选择很少:
可以看到8TB的M.2接口固态价格在6000元或以上,而如果选择U.2的8TB,就便宜多了:
而且U.2接口的固态不仅有8TB,甚至还有64TB以上的单盘,小小的接口改变,却打破了家用NAS、私有云的传统定位,可以让一部分用户先把大容量固态用起来,而不再因为接口的不支持转而选择更麻烦的DIY路线,或者昂贵的商用高端NAS、服务器路线。
不过这次的Q4仅为一个甜点,四盘仅盘位1和2支持U.2和SATA混插,未来大概会有Q4 Pro推出全盘位U.2和SATA混插的机型,满足更大的固态容量需求。
配件盒包含所需的电源适配器、三种硬盘规格的螺丝包和附送一把螺丝刀:
由于Q4为单个2.5G网口,所以附送的网线只有1根,对于初次使用的用户建议看看说明书,简单而直接,目前极空间支持硬件两年质保。但是需要注意,目前极空间已经支持SSH,但和友商一样:
启用SSH后将暂时丧失软件部分的售后和技术支持,虽说可以恢复,但是不建议折腾。
Q4主机同Z423一样采用立式设计,和以往的极空间产品略有不同,不再是冰冷的航空铝,而是采用了触感更加舒适的亲肤工艺。正面包含开机按钮和硬盘状态灯4个,两侧由对称组成的大小递减递增排列的网孔组成,上方网孔吸入冷风,下方网孔排出热风。
背面接口分别是HDMI2.0(4K@60Hz)、2.5G电口、USB-A和USB-C、DC供电和reset孔。
底部也包含大量的出风口,一颗螺丝固定的底盖拆掉后可以直接升级内存和安装固态,PCB版也相比以往的极空间产品做了纹理设计,看起来更为高级感。
顶部盖板通过按压Push按钮即可抽出,可以看到配备拉手的硬盘架,硬盘架采用了大量的防震设计:
按压卡扣即可拔出“自锁扣”,安装更牢固,也便于带着硬盘一起运输。拔出后硬盘笼内如下的设计:
可以看到内部和Z4Pro一样做了软连接减震设计,模具和硬盘支架贴合度很高,安装硬盘更方便。而底部的12015规格散热风扇刚好也实现了CPU散热片的直吹,可以带来更好的散热效果。
关于开箱部分的内容就结束了,如果这还不过瘾,可以参考大路的开箱解读视频:
接下来我们的观光车随着Q4安装硬盘、接入网线、通电开机初始化,就要进入功能介绍了。
全能数据管家
NAS最早出现在企业上使用,而随着个人、家庭需求的上升,NAS也逐步进入到家庭中使用。而极空间的设计定位就是家庭私有云,它的功能、操作逻辑上都更贴合个人,满足所有家庭成员都能用起来。
场景上满足全场景:手机、平板、PC(含Mac电脑、笔记本)、TV端(含Apple TV)。
可以说所有智能设备都能用上,我们的手机、平板、电脑均可以实现数据同步、备份;再往下细分就是手机、平板的照片、视频数据同步后的浏览、分享、家庭相册、宝宝相册:
同时相册也可以在更大屏幕的TV上展现,贴合家庭成员的扩大需求,还有满足孩子的极课堂:
这些端到端、全场景的设计都贴合了扣细节,做好应用级的支持,简化用户流程的初衷。
当然,对于影迷朋友就更棒了,支持全场景的杜比视界和影视墙,字幕刮削等等:
退一步讲,一个极空间私有云就可以满足整个影音的需求,省掉一个千元播放器的预算。最重要的是多端的体验和操作基本一致,无缝贴合用户的使用,比如我们在TV端输入文字不方便:
极空间会自动结合影片名称默认给出当前片源的名称,实现遥控器操作的快速字幕搜索并下载使用。
能用一步做的事情绝对不会两步,这个就叫想用户所想。
抛开家庭成员日常使用的需求和娱乐不谈,极空间私有云在工作、生产力上也是一个利器。
基于DDNS打造全网通
虽然极空间私有云依赖一个账号即可支持全网的无缝访问(也支持仅内网访问),但是这会借助极空间的公有云带宽实现中转,虽然目前速度也非常理想,但是数据中转一次肯定没有直通更好。尤其IP v6自身的特点跳板更少,体验更好,常见的方案就会用到DDNS。
原因很简单,IP v6的地址一个是太长,不便于记忆;其次地址本身也会定期变化,通过域名来联动使用就更为方便,不管IP v6地址如何变,DDNS都会自动更新最新的IP v6地址到绑定的域名上。
如上这是两种不同访问的方式,通过『切换账号』也可以切换连接方式。
我们去阿里云、腾讯云购买一个域名,结合生成的ID和Key即可实现本地的快速管理:
这个流程就完毕了,唯一的区别我们在PC端、手机端登录的时候选择『IP直连』:
只要后面没有切换,后续默认均以该模式连接,有了IP直连的加持,传输的速率是上行打满。
说个题外话,我为了避免家里和办公室两地传输数据影响父母的上网体验,专门给极空间做限速:
我家上行是100Mbps的,所以预留了20Mbps。而我办公室是150Mbps的上行,两地两台极空间私有云数据异地容灾的速度也非常不错。极致的速度就带来了极致的体验,比如我测Q4需要数据,很简单:
如上用闪电传(基于P2P,无需公网IP或DDNS)更方便,100多GB的数据一会就传完了。
多端数据的同步
个人数据、工作数据很多场景也可以借助极空间来提升生产力,比如大路有两台NUC(我是真的有),一台工作站PC、一台幻X游戏本;NUC迷你主机是办公室和家里各一台,工作站也在办公室,幻X日常不太用,但出差会用。
我的需求是什么呢?我需要这几个设备上所有的工作数据都是一致的,不管我打开哪个电脑,我都可以直接用起来。工作的数据是高频使用的,基于本地模式调取更方便,私有云更多作为数据容灾备份和辅助。
而这里就借用了极空间私有云的辅助特性实现了多端数据的同步,怎么做呢?
如上可以巧妙的利用『单向同步』和『双向同步』来实现,以上面的单向同步为例:
大路的测评会拍摄大量的照片、视频,我在每个设备建立单向同步目录,SD卡插入电脑拷贝过去,极空间就自动同步到云端,只需要定期把这些数据在极空间上再归档转移即可。本地的数据同步完以后极空间私有云会贴心的有状态提示,如下绿色的小勾:
定期把本地已经同步的文件删除了,可以很好的节省本地磁盘空间。
同时借助『双向同步』建立任务,这个任务在每一个电脑上都建立的,本地的目录可以不同,但极空间私有云双向同步的目录是同一个:
这样建立任务后,只要打开电脑,极空间PC客户端就可以自动去检索差异化内容,实现本地段和云端的数据同步,做到一致性,同时也可以建立策略,实现本地删除、云端不删除,给数据做更好的保障:
这些任务只要建立以后,所有的操作都是自动化的。比如我要出差,我只需要把幻X游戏本开机,查看同步的状态(因为经常不用同步的数据会多一些),但是局域网的速度很快,一般10分钟以内就结束战斗,然后我就可以拎着游戏本出差了,到了异地打开笔记本,直接就可以工作,续接之前的工作进度。
甚至也可以解决一些小问题,这是真实的,有一天我写完了稿子就去接娃了,开车的路程到了一半我才想起来还没有把稿子发给甲方,接娃也不用带电脑。但用极空间私有云等一个红绿灯就把事情搞定了:
而且分享的数据很安全,设定的时间到期或分享次数超过后会自动到期:
今天在创作这个内容的时候更简单,手机截图打码,保存后极空间手机App后台就自动同步了。然后在电脑端打开极相册,手机截图的数据就躺在这里了,直接双击打开右键复制粘贴到稿子里就完事了:
这个别提有多方便了,这就是效率,这种效率也是立竿见影的。实际上我在知乎给大家分享极空间的内容,也有介绍很多这样的案例,所以很多知乎博主偷偷的更新装备了,人手一台极空间私有云。
就这样一个同步的场景,如果基于付费软件去解决就很麻烦,至少需要一台电脑长期开机作为同步数据标准。而且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脑是工作机,会面临系统升级、应用冲突、中毒等情况,如果中毒所有设备的数据可能也会因此全部报销。但是极空间私有云不同,不仅可以快速解决,还提供勒索病毒解决方案:
其实原理不复杂,但是简单而有效,对于用户来说只需要启用即可。
如果整体来看,极空间私有云就不再是单一的一个产品,而是一个全场景、全能的数据保障解决方案。
没有什么比真实更有说服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数据,这也是为什么前面我一定要讲DDNS的原因,因为太爽了!!!
如上大路家华硕路由器的月流量数据(该数据不包含局域网流量)分析如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 首先极空间占用了巨量的上行和下行带宽,其它设备可以忽略不计;
- 在上行流量中General流量代表了大路在办公室从极空间下载的数据,VLC是极影视占用;
- 在下行流量中General流量代表了办公室生产力数据备份到极空间;
- 在下行流量中Baidu和BitTorrent代表了极空间后台下载的片源内容;
- SSL/TLS流量是近期给极空间安装证书实现了加密传输的流量,因为是近期所以数据不大。
简单来说大路每个月从办公室生产1TB以上的数据,体验肯定是很愉快的,否则我就不用了。而恰好极空间整个解决方案非常满足我的需求。这些数据都是非常真实的,也建议有这样需求的用户先解决家里上行带宽过低(40Mbps)的问题,尽量换成能满足100Mbps上行的运营商,体验就非常好了。
在性价比的基础上一省再省
如果我们对标极空间和友商之间的定价,贴合极空间可以直接平替支持杜比视界蓝光播放器的功能,极空间的价格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光这些还不够,其实极空间在很多设计上也在帮用户省钱。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在选择NAS或私有云的时候一定看过很多推荐RAID5的文章和内容,而且这些内容越看越头疼。比如有的作者会说RAID5是标配、有的作者会反驳说RAID5并不是数据冗余,RAID1才是真的冗余,但是不管是RAID5还是RAID1都是烧钱,都会额外购买硬盘,四盘位仅能作为双盘位、三盘位的空间使用,存储需求再大一点更烧钱了,需要购买更大盘位的解决方案。
但是极空间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甚至一开始压根就不支持RAID5,因为从技术原理来说家用NAS上RAID5没有意义,我随便都可以举几个例子出来:
- 比如RAID5确实不是数据冗余;
- RAID5通过多盘并行读写实现更高的读写能力,但NAS 2.5G传输满足不了这种速度;
- 家用NAS都是软RAID,速度也有瓶颈;RAID维护和管理不够专业,错误的操作可能导致所有数据尽失,且没有数据完整恢复的可能。
退一步讲,这种所谓的升级、烧钱,属于白烧了,没有意义。
那么极空间私有云怎么做的呢?
简单直接的ZDR模式如下:
首先盘位和存储空间不会浪费,又彻底贯彻了鸡蛋没有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安全策略。
退一步讲,我们重要的数据并不多,大路的重要数据不过163GB。退一万步讲,NAS本身具备磁盘健康定期检测的能力,机械硬盘本身在UPS备用电源的加持下也不会无缘无故损坏,通常出现健康问题初期也是支持完整读盘迁移数据的,所以层层筛选之后,真重要的数据其实不多。
而且ZDR支持无损扩容,这些优势都是组合拳:
无损扩容有几种场景,简单梳理如下:
- 四盘位,在双盘基础上加两块硬盘,插入新硬盘加入存储池,存储池容量增加;
- 四盘位插满,选择更大的硬盘进行升级,只需要按提示一块一块替换即可,全自动化;
上述第2个场景需要借助极空间的『硬盘搬家』操作,同时也满足损坏硬盘的替换处理:
可以说ZDR这种设计模式非常优秀,很巧妙的解决了用户的文件存储格式问题,同时又省了一大笔硬盘采购的投入,尤其对于16TB或以上单盘用户来说,一块盘就是两千多呢。
全能扩展多面手
一般的NAS可以通过USB接口外挂移动硬盘、USB读卡器来读取存储内容,但这只是一般场景,如果要把一块有数据的机械硬盘或固态硬盘插入NAS会发生什么呢?
通常会提示初始化(格式化),但极空间不同,极空间给了第二个选择——外部存储设备挂载,如下图:
这项支持有哪些优势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给NAS加一个固态硬盘作为缓存或者高速存储,但固态硬盘包含数据,传统的做法需要一个支持M.2的移动硬盘盒(如果没有得额外买一个),通过USB把数据拷贝到NAS中实现数据迁移,然后再插入设备进行初始化(格式化),但极空间的操作方式就很简单了:
- 极空间关机,加入固态硬盘;
- 极空间开机,选择新加入的存储为“挂载模式”,如上图;
- 直接将挂载模式的固态硬盘数据迁移;
- 迁移数据成功后初始化该硬盘,直接作为缓存加速或高速存储使用。
而且如上图所示,新的功能还支持挂载模式存储的缩略图、搜索服务、极影视、极音乐等功能。
简单来说,不需要考虑硬盘盒,直接就可以操作,这就是没有对比没有伤害。
从上面这些基本盘来看,极空间不仅优秀,还做出了自己的风格,而且不仅自身定位性价比,更好的普惠到寻常百姓家,更是在框架设计上也帮用户省钱,功能上不仅能用,而且更好用,尤其细节上下功夫。
下面再跟随大路的视野,来看看家庭私有云也可以全面AI化,AI到底有什么用。
AI的进化之路
其实很多用户会觉得奇怪,2023年是AI元年,但是和NAS和私有云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不仅有关系,关系还更紧密。
AI让极空间私有云更智能
前面大路发了一张关于极相册的图,如果注意细节可以发现大路的相册包含了9万张照片:
那么如何在9万张照片中找出我之前拍的一张『螺丝刀』的照片呢?
- 想想大概什么时候拍的,通过时间线去找?
大概只能想到上面这种方法,如果基于文件名去搜索是不可能的,照片都是这种命名:
拍了几百张也不可能吃饱了撑着给每一个照片命名关联的名称。当然极空间支持给文件做标签:
但是恰好我就没空做呢?其实也不是没空做,而是极空间有更好的办法——AI识图。
在极相册中我们可以借助『智能搜图』如上快速找到,有了这个功能我再也不给素材做标签了,做标签的形式虽然已经很方便了,但是AI识图更方便——不需要中间过程,直接要结果。
极空间的AI识图不仅能识别内容(手机端也支持),还能识别猫狗的品类,比如搜索橘猫:
可以看到极空间私有云越靠前列出的内容越接近我们想要的内容。
上图是之前的AI引擎,更新以后更强一些:
有了AI的进化,AI是可以识别自然语言的,这个就更方便了,我们可以通过照片中的文字来定位:
有时候我们需要之前拍摄的证件照的图片,也非常简单:
不仅常见的证件照,银行卡、发票等都能识别,有了AI的加持,我们只管拍、只管存,放心用、随便用,随时都能快速的调取。现在再想想,是不是私有云更需要AI?有了对比,传统的NAS多不方便啊。
既然极空间私有云能识别内容、文字,同样能能图搜图,找出相似的图片,这些都是小儿科项目。
大力出奇迹的AI能力
一个产品一旦有了AI的能力之后就会不断进化,而极空间也是这样做的,除了图文居然也能支持视频:
曾经需要逐帧查找的视频内容,而有了AI加持后就不需要了。谁曾想到一个看起来性能不值一提的NAS能做这些工作?而极空间私有云就能做这样的事,之前我还说极空间Z423用笔记本CPU性能太残暴、太浪费了,现在看来完全不浪费,应该提供更多的选择,比如最新的Ultra 200系列,应该加入NPU。
关于视频中的人脸识别,极空间会贴心的一并如上归档到『人像识别』中,查找起来更方便。
AI更能助力老年人
我们父母那一代有很多照片是黑白的,相比彩色照片略有遗憾,但是现在不用遗憾,我们也可以借助极空间移动端的『影像处理』对这些老照片进行黑白上色、高清修复、残痕损伤修复,比如这样:
使用该新功能需要更新AI引擎,然后在手机端的更多应用中找到影像处理,根据自己的需求操作。这些功能虽然在AI时代可以通过一些在线的网站处理,但是一方面需要付费,一方面也可能泄露隐私。而极空间就直接作为一种标准的服务,直接免费给用户安排了,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记得家里自从有了扫地机器人,地面始终干净光洁,女儿非常喜欢,很开心的把扫地机器人作为家庭成员,还专门给它取了一个名字。而老照片恢复,父母再也不用担心手机中的照片丢失,丢手机都不会丢内容,同样也会把极空间私有云当成新的智能家庭成员,AI让极空间更给力,极空间让生活更美好。
极空间私有云功能解读
我们先来看看极空间有哪些功能,首页全部展现如下:
和以往不同,极空间在前段时间加入了“显示组件”可以快速直观了解设备状态,同时引入顶部任务栏的CPU和内存状态,重要信息状态更直观。而诸多功能我在极空间每个版本的测评都有介绍,建议直接参考我之前的分享:
今天就主要给大家解读下这些功能用在什么场景,先做了解再做深入,细节的展现就不做复述了。
空间存储概念
空间存储包含个人空间和团队空间,个人空间顾名思义就是你的所有数据都在这里基于文件夹的方式展现,当然也支持图片、视频的缩略图和搜索,可以快速的将文件标签化,读取本地挂载、网络挂载的内容。
基于图片、种子、文档等不同方式的分类展现,一切都为了更直观和缩小筛选范围。
而团队空间包含了多用户使用的权限、数据共享、协同工作的能力,满足分组、多用户的操作:
还可以实现文档版本,这些都更适用于工作室、公司、团队使用,形式差不多但定位不同。
极家族
极开头的包含极影视、极相册、极音乐、极课堂,附加的还有“有声读物”,手机端的极漫画、极阅读。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针对流式媒体、版式文件服务,提供更友好的管理和展现方式,通过细分来缩小用户内容的范围,比如有声读物本质是极音乐的延申,但是通过不同的应用就更好的完成了内容不同的隔离。极漫画和极阅读同理,本质都是电子书,但可以基于技术文档作为极阅读使用,而漫画、娱乐、小说类归入极漫画,当然小说也可以归入极阅读,均能友好的支持多种主流格式。
- 极影视,跨平台全场景终端支持,满足观影的诸多需求,支持和兼容杜比视界;
- 极音乐,跨平台全场景终端支持,支持耳机切歌,刮削歌词等;
- 极相册,跨平台全场景终端支持,满足照片视频同步和展示、快速分享;
- 极课堂,跨平台全场景终端支持,满足网课学习的更好体验;
- 有声读物,多平台终端支持,满足有声小说等独立需求;
- 极阅读,移动端场景支持,满足电子书的私藏需求;
- 极漫画,移动端场景支持,满足漫画电子书的基本需求;
下载和网盘
下载包含迅雷离线和Transmission,可以PC端、手机端、Web端满足即时、后台下载需求,支持磁力链、BT、PT等多种协议,丰富极空间私有云的内容场景。
支持主流的网盘同步、离线下载,多端数据异地容灾的需求:
也可以借助Docker通过Clouddrive2实现夸克、115等网盘的同步场景,远端数据流媒体播放的需求。
闪电传可以支持极空间用户之间的数据交互,无需公网IP,基于P2P极速传输(建议限速)。
FTP备份和Mac备份
FTP备份是作为客户端使用,主要的场景有快速从本地端第三方NAS迁移数据,通用且有效。
Mac备份是基于Mac苹果PC、笔记本等时光机功能的兼容使用。
Docker和虚拟化
Docker是类似于虚拟化的容器隔离或交互实现跨平台的应用场景,可以丰富极空间私有云的功能,具备灵活占用系统硬件资源的优势,快速满足个性化需求,比如大路目前就只用iperf3:
而虚拟化就针对一些特殊的场景,比如小型开发环境等,可以更好的实现数据隔离,安全可控。关于极空间的虚拟化我有专门的介绍和解读,扩展阅读参考:
记事本和保险箱
记事本解决了跨平台富文本的数据同步、即时记录,同时支持Markdown语法。
保险箱属于私密文件夹,但是一定要记住密码,忘记密码等于数据重置。
文件收集和备份中心
文件收集属于比较轻量化的个性应用,可以快速满足跨平台的内容汇总,支持扫码收集等需求:
而备份中心是极空间的跨平台、跨设备的数据归集,可以满足多台极空间之间的数据容灾、单台极空间不同存储池的数据同步、极空间和网盘之间的数据同步,作为数据多重备份的有力保障。
监控中心和远程访问
监控中心属于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可以支持Onvif协议的摄像头接入、视频录像等需求,结合监控7 x24小时的工作模式,建议数据存入固态硬盘,可以有效减少噪音和机械磁盘的开销。
远程访问解决了部分用户没有公网IP,或者不方便使用DDNS对于内部局域网部分Web业务访问的问题,比如访问局域网中的路由器,基于这样的场景所以不支持IP直连模式下使用(都能直连就不需要了)。
总结和其它建议
总的来说,极空间私有云Q4结合新的U.2接口支持,打破了传统家庭私有云存储介质的选择范围,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基于1999元极低的首发价获得一个中高端的解决方案,性价比超高。配合目前首发补贴还可以1899入手,这一定价非常具有意义,简单来说:
极空间私有云将中高端产品把价格拉到了2000元以下,标配8GB内存配合N95处理器是真正的中高端机型,贴合AI让用户在体验上得到真正的价值,提高生产力。不管是生产力还是家用娱乐,体验都会更好。对于这一点普通用户可能没什么感触,但大路不同,我记得极空间发布之初创始人袁总说过,要把极空间推入到普通家庭,推入到千家万户,大概就这么个意思吧,原话我也不记得了。但是要普及到所有用户最大的重点还是价格,其实对比这几年极空间多款产品的定价,并不是什么问题。真正厉害的是把中高端拉到2000元以内,因为传统千元级NAS谈不上性能,你说让用户先用起来我都觉得好笑(●’◡’●),我一向的推荐是但凡不差那么一点点钱,入门级就应该是Z4Pro,但是现在有更好的平替版Q4了,价格更低。
上架链接
不管你有没有大容量需求,四盘位就是起步,因为一旦用上NAS,双盘位就是不够用的。反而四盘位先插入两盘使用,才是真正的性价比策略,和优选方案。
退一步讲,极空间在能满足基于SMB等网络协议挂载多台极空间设备扩充极影视的内容,对于挂载等模式也逐步提供搜索、缩略图等更多功能,满足更大容量用户的迫切需求,相信不久极空间也会提供集群管理中心的解决方案,在选择NAS和私有云上,极空间是不错的选择,也是最优的选择之一。
NAS存储
不管是NAS也好,私有云也好,都离不开存储介质的支持,在选择上很多用户也有诸多困扰。
从性价比和安全可靠上我个人更推荐选择希捷提供的存储解决方案:
- 大容量性价比可选希捷银河,企业级五年质保品质;
- 对更低噪音或期望有数据恢复服务可选希捷酷狼专业存储盘方案,送3年数据原厂恢复服务。
以往大路主要介绍希捷银河,今天就分享一些关于希捷酷狼的内容:
希捷酷狼全系列采用CMR传统磁盘记录技术,不用担心叠瓦盘混合随机发货的疑虑。
作为专业的NAS存储盘,希捷酷狼拥有独立的IronWolf Health Management(IHM)酷狼健康管理软件支持,且该功能目前内嵌到多数主流品牌的NAS系统中(含极空间),可以直接使用。通过IHM可以更好的预防外部干扰和对磁盘健康的影响;且能支持主动干预系统通知时的备份数据窗口,大大提高可靠性。
对于需要使用RAID需求的用户,酷狼AgileArray固件支持双平面平衡和限时故障恢复功能,可以获得更出色的RAID性能;率先使用旋转震动(RV)传感器,能满足持续的高性能需求。
入门级存储容量4TB可选:
大容量存储酷狼Pro目前可最大支持22B单盘需求:
NAS伴侣
NAS除了硬盘外,还有最重要的是UPS备用电源,避免突然停电导致硬盘故障,进而数据丢失。
UPS备用电源的主要作用是和NAS、私有云形成联动,能通知系统市电断开进而触发正常关机,避免硬盘磁头打伤碟片,所以UPS本质不需要多大电量,重点在于稳定电压和可靠性。
相比传统家用UPS的大而重,极空间也有自己的小巧型锂电UPS U2600:
它和常见的充电宝差不多大小,标配38Wh,能完美兼容极空间私有云:
只需将原来的电源适配器接入U2600,通过U2600提供的转接头接入极空间私有云,配合附送的USB数据线将UPS和极空间连接起来,就完成了电气电路上的搭配:
并在系统设置中启用UPS即可:
极空间U2600可以适配极空间所有机型,包含T2和新品T2S,当然,T2S作为T2的升级版其实可以不用UPS,因为新款的便携版T2S自身含小容量电池,可以避免线缆意外拔掉数据丢失的风险,也是极具贴心的升级,并且性能相比上代提升了几倍,有机会也会给大家带来T2S的测评。
旧款T2的测评可以参考:
好了,本次观光结束,有什么未提及的信息或问题可以评论区留言。
Views: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