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荣耀的MagicBook Pro 14发布了一个月,今天才来跟大家分享,看起来虽然有点迟,但是大路哥是狠狠的体验了差不多一个月,所以现在分享出来应该更是大家喜欢看到的。

其实发布没多久我就拿到了机器,原来的核心目的是测评酷睿Ultra 200H的新特性,内容已发布:
测完后我就国补入手这款荣耀笔记本了,因为这也是我所需要的轻薄笔记本:

简单的省流总结
- 轻薄:非触屏约1.37Kg、触屏款1.4Kg出头(我买的这款);
- 性能:标压处理器性能在线,荣耀Turbo X调教技术再升级,这方面荣耀从来没输过;
- 特性1:没有超线程的P核能效提升约20%,E核提升30%以上(超过P核能力);
- 特性2:XeSS2的Arc独显技术加持,比以往的核显更强,H系列比HX系列更强,更适合轻薄;
- 特性3:AI加速方面相比上代提升巨大,核显也能玩文生图和本地大模型(14bQ4量化规模);
- 荣耀:MagicBook + Pro的定位不低,机身设计贴合高端商务,不是廉价的那种样子货。
上面是一般用户比较看重了一些特性,而我主要的需求是:触屏、轻薄、便宜+大碗。
触屏这个东西一旦用过,就忘不掉了:

我最早用触屏是联想的Yoga,虽然当时买的官翻机(数码博主基本骚操作),但我最后单独购买了一支官方原厂适配的4096级手写笔,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用得太爽了。大路属于内容创作者,需要大量的用到Word和Excel,在Excel输入内容中触屏加持生产力可以大大提高,鼠标哪里有手指点得快?而且大家都知道轻薄的设定笔记本屏幕必然不大,为了输入或尽收眼底更多的内容缩放往往是100%~150%,文字会比较小,对于我这种快40岁的用户来说小字能看清,但是输入的时候就难受了、怕输入错误的数据啊。这时候触屏只需要两指一外拉,输入区域周边就直接无极放大了。
注意,大路这里说的是无极放大,你想要多大都可以,反正也就不到1秒的事情。一拉一点输入框直接开始键盘打字,输入完成两指一内收画面就缩小了,全局可见效果。手写笔有时候主要是签字、合同,或者手绘一些草图,或者孩子用来画画,这些都很方便。
轻薄是为了携带方便,之前的Yoga是1.2公斤真的相当轻薄,再之后是独显加持的幻X 2023款,重量拉高到1.54Kg,但是还能接受,不过续航是真的顶不住(电池本身容量不大),所以我从去年10月份(双十一前)就一直在关注轻薄本。
本来华硕有一款a豆 14 Air,我把它放入购物车,直到目前下架都没有入手:

它拥有我所有的需求加持:1.2公斤哦、续航非常OK哦,价格国补不到5000元。但是什么都好、唯独没有触屏,屏幕好也没用,没有触屏对我来说就是不能用。实际除了a豆 14 Air外触屏也有看,比如:

但是初始价格8000多,国补之后还要6640元,讲真有点超预算了(独不独显对我来说意义不是很大,因为我有工作站、我有IP v6、高性能需求我都可以随时随地远程开机远程完成)。所以轻薄笔记本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随时可用的工具、一个可用远程工作站的载体。
而续航方面其实2025年不用太考虑,只要预算上不是太抠搜,主流机型续航都不会太差。
所以荣耀MagicBook Pro 14发布会我就去B站看了,什么92Wh的超大电池、机身小于1.5Kg,居然还带触屏,而且触屏相比非触屏版本仅仅贵了三四百元而已(重点是可选),荣耀是把亮点塞入我心底开大了。
我要GTR、我要GTR、无限循环,哦不,我要荣耀、我要荣耀、无限循环。
结果人品好的往往运气都不会太差,Intel这边做酷睿Ultra 200H的新机发布测评就分到了一台荣耀MagicBook Pro 14的样机,别的博主分到了联想Yoga、小新,分到了惠普我一点都不羡慕,因为我知道那玩意只是测测,发挥基本水平,但并不是我实际要入手的、我想要的,而荣耀这款才是,能亲测才香啊。
经过几天的标准流程测评之后,荣耀MagicBook Pro 14果然是我想要的,内容还没发布我就入手了。我本来是想买白色或者青色的(不用担心大叔驾驭不了),但是那两款太火,没抢到,只能经典灰了。

如上可用看到3:2的屏幕是真正的窄边框,四边框几乎是等分设计,圆润的屏幕四角和故意设计的内圆四角大大提高了新一代荣耀MagicBook的辨识度。但一开始我也担心这个圆角影响程序使用:

但如上实测并不会,所以大家悬着的一颗心也可用放下了,接下来大路分享更多其它内容。
机身解读
荣耀MagicBook Pro 14延续荣耀经典的三面(A面Logo、C面键盘、D面底壳)合金设计,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侧边腰线做了略微调整,结合曲面弧线可用更好的从任意角度把笔记本从桌面拿起:

因为荣耀在同一个模具上分了触屏和非触屏,所以MagicBool Pro 14并不支持翻转屏设计(一般专注触屏的机型会支持翻转),所以这款并不支持翻转,不过开合角度比一般的普通机型更大,远远大于145°。

如上图,合盖以后腰线看起来更加不同,侧边收窄意味着内部设计需要重构瘦身,我们来看看内部:

可用看到扬声器贴合曲面的底壳,其实更好把声音释放出来(如下图理论外放效果会更好)。

更大的空间给到了92Wh电池。其它方面做工和设计规整,为了让两侧的接口更加的稳固耐用,散热模块向内收缩了一点点,可用说恰到好处。为了满足更好的散热(U9版本支持80瓦+持续整机输出),不走寻常路的采用了双倍加宽热管(双倍加宽意味着比双热管中间少了两侧贴合的面积,散热会更高效)。整个内部看起来都是对称设计:双风扇、双M.2固态插槽(均支持2280主流规格)。同时散热模块右上角的无线模块采用了成本更高的迷你款Intel AX201芯片(一般高端机型才配),这样就无需“巧妙”地置于固态硬盘下方,拥有更好的散热空间。
荣耀做笔记本的时间不长,不过每一次都看到荣耀在飞速的进步,越来越成熟,有自己的风格。

右侧延续荣耀MagicBook轻薄系列的传统,提供了双USB-A接口,方便外接鼠标等设备。

C面保留更大的触控板,以及内收的设计更方便单手开合笔记本。
初次使用荣耀这种更大的键帽需要一点时间适应,不过适应后体验非常好。

功能键配备了多个荣耀特有的应用快捷键功能,并提供开机指纹:

回到B面屏幕,700尼特峰值亮度的OLED屏幕无惧强光,3:2的频宽比非常有意思(可兼容2560×1440):

荣耀的绿洲屏技术不用多说,相比华硕的OLED好屏拥有更多的护眼认证。

背面特写可用看到底部有抬高设计,而出风口正是隐藏在这里,也解决了不吹屏幕的问题。

整机合上以后,其实细微的看和以往的设计元素略有不同的,如果非要说个有啥不同?我觉得融入荣耀自己的元素越来越多吧,看起来不再是同质化的设计、风格,有了更多荣耀自身的辨识度(不再仅仅是颜色之分)。这一点我觉得对于偏爱荣耀笔记本的用户是极好的,也更容易圈粉:

接下来我们参考底壳:

10颗T5的内六角螺丝拧下之后,需要借助吸盘开后盖。固态硬盘位置可以自己安装散热硅胶垫增强散热。多处区域有细棉条做了分区设计,一方面可以提升散热效率、一方面避免非必要区域渗入灰尘。关于机身部分的分享就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烤机、基准测试,展示展示荣耀MagicBook Pro 14的实力性能和静音。
烤机测试和风噪体验
一款轻薄本性能是否卓越是我们要考虑的,而在性能卓越的基础上保持安静就更难能可贵了。从实测来看荣耀MagicBook Pro 14在这个方面做了重大升级,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参考前面的内部散热模组)。我们首先参考智能模式下的CPU和FPU烤机曲线:

从功耗上来看,CPU(红色)功耗稳定在45瓦左右,FPU保持在65瓦左右浮动,前期可以接近80瓦。而在烤机中封装平均温度也比较重要,可以看到两者相差约10°,分别为77和88。在智能模式中整机是开销至高97瓦,平均最大维持在81瓦,那么标配的100瓦旅行充电头可以很好的满足。且烤机实测非常安静:

荣耀的电源管理除了智能模式就是高能模式,高能模式只能说略有激进,但是提升不算大:

从上述曲线可以看到整体输出综合功耗更高一些,不过比较意外的是温度区间差异居然不大。

那么上述的能力是荣耀MagicBook Pro 14的真正散热能力吗?其实不是的,还没有波及上限。简单来说上述的测试是基于Ultra 5 225H机型,荣耀对U9旗舰机型释放的上限更高,FPU可以实现持续80瓦。结合大路哥多年的测评经验,U9机型满载的风噪对标上面的测试应该在40~45分贝左右,保持不错。
但从能效比和U5、U9的多核性能来考量,U5版本是比较适合优先入手的,因为不需要做任何操作、设置,它的默认设定就是一个水桶的六边形战士,兼具了高需求的生产力性能、轻薄、安静、续航、不俗的核显能力、优质的屏幕和可选触屏。除非你觉得U5不够,那么建议加1000元上U9顶配。
从前面的拆机图可以看到荣耀内部双风扇属于均衡设计,整体实测声音柔和,日常使用风扇几乎不转。
优秀的续航
前面大路说过,2025年基本不用太考虑轻薄本的续航能力,不管是锐龙还是酷睿,都做到了极高的能效比,而能效比就可以实现更好的续航,当然光有能效比是不够的,还需要优秀的调度。调度方面讲真酷睿Ultra 200系列都不错,可以说性能随叫随到、而不需要的时候功耗整机可以做到2~4瓦。而荣耀Turbo X的新调教在上一代3.0的AI加持基础上,做得更细致,这就是AI时代的优势之处:
举个例子,当我们打开某个应用,荣耀Turbo技术会针对该应用进行性能调教输出,需要P核性能给P核性能、需要E核给E核性能,需要iGPU核显或dGPU独显就给相应的3D渲染能力。比如我们使用Adobe公司的Pr视频剪辑软件,在剪辑和预览的时候会需要CPU和iGPU核显,让整个剪辑丝滑流畅;在编码输出的时候调用核显和独显(如果有)进行加速,这时候CPU的利用率就强制降低了,让天平向更适合编码的显卡倾斜,这样可以大大的缩短编码时间,提升效率。
而今年荣耀Turbo X调教技术还加入了用户场景的自适应调优、离电和插电场景的无缝衔接,通过精准的感知用户使用场景,灵敏的调度可以让性能释放、效能释放,我这边捕捉了Pr基准测试的功耗数据:

如上简单解读下,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对上述相关的数据时间点做了序号标注。可以看到在刚基准测试时整个性能需求很低,可以看到LP-core(低功耗核心)有介入,但是频率本身很低,所以才真省电,但后续工作中基本就没有介入了;在②和③中,可以看到这里主要使用P核,E核频率几乎为零;而在④中可以看到P核和E核都大规模进入调度,这种场景在时间条中还有很多,比如14分钟处;而整个20分钟的过程中,单个任务的结束和新任务开始之间是有缓冲的,相当于休息,可以在⑤框选中看到有多处功耗仅为4瓦,这个对于H55的标压处理器来说保持了很不错的低功耗水准。
所以最终在一系列看似复杂的调度中,离电性能保持不错,同时续航得以延长;但实际使用中用户不需要做任何干预,全部由荣耀Turbo X调教自动介入,这就是荣耀Turbo X调教技术的优势之处。从其它实测来看,荣耀MagicBook Pro 14搭载全新的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把原来需要独显才能做的大语言模型本地部署、文生图等AI生产力,落地到轻薄本也能做,而且表现一点也不差。结合荣耀Turbo X技术续航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让很多经常出差的飞行家们找到了知音。
实测方面参考UL中的Office基准测试中抓取的调度和功耗对比:

如上可以看到绿色(插电)测试跑完约24分钟、离电测试跑完约30分钟。从测试阶段来观察,比如以2~3分钟阶段可以看到P核和E核都处于峰值输出,离电和插电状态下的频率差异不算大;而在低需求下离电状态降低输出频率,功耗约1/2到1/3间波动;离电状态下P核和E核完全是混合双打状态,介入非常灵敏、P核拔高的时候E核同样拔高、P核降低频率的时候E核加大介入。
从这里至少可以推理出两个要素:
新一代英特尔酷睿的E核确实提升巨大、能效比非常拔群;其次荣耀Trubo X真的在介入调度,通过实际的行动保证了性能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续航得以更强。
那么实际表现如何呢?参考两点,首先是Office生产力跑分对比:

可以看到离电和插电的表现比较稳定,跑分上基本相差千分,实际体验上差异不算大。接下来结合照片处理和视频剪辑编码对比继续印证,比如首先是照片处理的对比,如下:

可以看到图像修饰上略有差异,但批量处理图形差异不大、几乎重合,而在视频编码上:

该项测试基于输出时间(秒)来作为对比,更加直观,其实三种状态下的差异都很小。所以即便是离电状态下的生产力,差异并不大,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在编码上也可以看到即便是核显,英特尔酷睿Ultra 5 225H的表现也十分亮眼,因为上述包含了4K高清视频的输出,也仅为200秒左右。
从上面的实测可以看出生产力确实保持了英特尔一贯的优秀水准,且能效比提升下继续超越。
接下来就是续航的实测对比:
Tip:测试场景为屏幕亮度200尼特(实际199、55%亮度)、音量25%、打开WiFi和蓝牙:

大路分别做了3个1小时续航测试,其中闲置模式(亮着屏幕啥都不干)每小时耗电为6%、如果基于最佳能效的智能模式每小时耗电为11%、如果基于最佳性能的智能模式每小时耗电为13%;结合上述Office的性能量化对比(最佳能效78000、最佳性能201000)更推荐选择最佳能效或平衡模式的智能电源管理。因为两者就相差2%而已,如果基于每小时13%的高强度生产力离电办公,7小时后还有9%的电量。

这个结果看起来好像不算特别优秀?考虑到荣耀MagicBook Pro 14智能模式下最佳性能的离电和插电输出性能是相差不大的,这样来看就非常厉害了。当然这也离不开荣耀这次升级配备的92Wh大电池加持,尤其是重量相比上代还轻了不少的情况下,关键国补后不到4900元还送了触摸屏加持。
综合基准测试
上述的测试提供了生产力真实水平、续航真实能力、风噪等表现,烤机仅限于释放上限,实际的CPU的单核、多核、核显能力和内存等方面并未分享,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路手上的配置如下:

内存
可以看到32GB内存版本为8个4GB的镁光颗粒,频率高达8400MT/s,如下Copy性能高达100GB/s:

固态硬盘
搭载的固态为长江存储的PC411,读写效果不错、温控表现也非常不错:

随机4K方面的数据也还不错:

CPU表现
首先基于CPU-Z做一个多种状态下的对比:

上述至少推理两个信息:
- 离电状态下的性能并不低,多核约97%性能、单核没影响;
- 智能模式的调度反而优于高能模式,这说明荣耀的Turbo X技术的AI调度确实厉害。
Turbo X是荣耀OS Turbo 3.0软硬件调教的新升级。借助AI可以精细用户使用场景,让性能该爆发的时候爆发;低性能需求足够的节能、静音;针对特定或行业软件更好地调度CPU和GPU的输出比例,让效果更加出众。最终获得一个安静、性能卓越、续航惊人的六边形战士形态。
CPU性能的测试不限于CPU-Z,下面基于多个基准维度来对比:

上述的测试包含C4D基准的R23和最新的2024版,可以看到多核和单核同样达到上代U9水平。而在3DMARK中的CPU测试项目分析不同线程下的表现浮动,以及荣耀这款机型的电源管理特征。
比如1~4线程下,得分基本贴合翻倍的水平;而后续的表现继续保持智能模式下更优的设定。所以对于荣耀MagicBook Pro 14来说,日常选择智能模式即可,而且不插电(离电)状态下性能也非常可靠。
核显能力
首先参考3DMARK的基准测试跑分对比:

可以看到智能模式下仅2160p的Time Spy有一定的差异,其它的差异不大,对于核显而言基于1440p的Time Spy显卡跑分3737分可以说十分亮眼;1080p的Fire Strike达到了9000分以上。
接下来实测的游戏表现呢?首先考虑到这只是核显,所以测试的游戏没有那么多,但包含了主流的3A《古墓丽影之暗影》和FPS游戏《CS2》进行测试,参考如下:

古墓丽影是可以支持XeSS的,从1080p最低画质对比来看,启用XeSS后帧率提升几乎翻倍。中画质1080p启用XeSS后也能达到约60帧的水平,这个效果对于核显而言其实挺不错的,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操作,而目前英特尔ARC加持的核显实现了。而在CS2中画质下禁用超分辨率也可以获得87帧的成绩,这也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操作,其次启用FSR还可以获得1.5倍的帧率提升。
简单来看,核显不再局限于《英雄联盟》这种低需求游戏,小屏基于1080p也可以畅玩一些3A大作,其次结合游戏中荣耀MagicBook Pro 14的功耗输出和烤机分贝参考,游戏中的散热、风噪也会表现良好。
AI能力
对于酷睿Ultra 200H来说,CPU、NPU、iGPU核显都具备AI加速的能力,当然就算力而言iGPU最强,NPU能效比最高、算力适中,CPU通常不做AI方面的生产力使用,下面我们基于文生图基准测试结果来参考:
从SD1.5文生图IN8精度结果高达2188分,而实际的生图速度参考如下仅为14秒,这可是核显哦:

如果基于FP16精度生图可以获得更好的细节表现,而如下实测速度不到20秒即可出一张图:

这对于核显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所谓原来做不了,现在能做、做得还不错。
荣耀超级工作台和YOYO助手
荣耀的多屏协同讲真就没必要说了,现在来看都是上古级别的加持了。众所周知荣耀喜欢把手机、平板、笔记本放在一个圈子一起玩,一方面是加强【信任环】的生态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我觉得思路非常清晰,虽然我们目前使用笔记本的频度在降低,那是因为手机的易用性提升了。所以为什么不把手机上一些优秀的设计、概念引入笔记本呢?而荣耀一直就是这么做的,比如YOYO助手,和更适合笔记本场景的超级工作台(细化了一些YOYO手机助手的功能)。
荣耀喜欢创新,荣耀是最早把大语言模型应用到细节上的,比如YOYO助手之前就支持文搜图:

通过大语言模型对于图片的识别能力,建立本地数据库,可以快速的找到相关的图片(这个功能部分友商那里要么不好用、要么居然还是收费的),像大路这种文字创作者需要大量的图片素材,本地的图片几万张、NAS上的图床几十万张,特别需要这种AI识图的扩展加持。
否则,找一个图犹如大海捞针。在没有这种功能之前大路哥的NAS是支持的,体验非常好:

比如我记得之前测试荣耀MagicBook 16 Pro 2021的时候拍了一张图,如上我能快速找出:

这种功能但凡用过,而且日常需要,直接吹爆。
Tips:需要注意,如果刚拿到荣耀笔记本并启用了YOYO的识图功能,并导入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也支持视频内容识别),前期CPU会长时间保持在10%~30%的负载,这个负载是用来建立大语言模型库的,方便用户后期快速识图和找到相关的视频,建立完这个库以后默认的负载就恢复正常了。

新的AI时代已经来临,本地侧端和云端的AI大模型荣耀自然不会错过,如下支持非常全面:

但是讲真,大路这种传统的创作者更喜欢自己写,所以除了测试和了解前言技术我基本不用,实在要用无非就是下面这种辅助功能,和我的创作基本无关:

当了家长之后你就明白现在在线找一些小学生试题居然要收费,而YOYO助手直接免费,输出的内容拖进Word,然后设置下分栏即可打印出来给小朋友实现课外练习:

好消息,目前荣耀的YOYO助手已经介入了满血的671b的DeepSeek-R1,直接免费哦。这也是我喜欢荣耀的原因之一,从测评到肉身入手,从手机到笔记本,它确实有诸多细节打动了我,细节决定一切贯穿了整个荣耀的生态体系,哪怕是一些亲选产品,讲真都非常有意思。
厂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没有立志做全家桶都不能叫竞争对手,初赛就给pass了。而荣耀虽然做笔记本并未跻身一线,但是从这几年的推进和发展来看,它有自己的特色、不卑不吭,从大局上来看很多东西都是顺势而为,而且既然入场,就把产品做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让用户喜欢用,这就值得选择。
总结和选型
总的来说,每一次荣耀发布新品,一看很不错、实测就是六边形的水桶战士,跟上时代、符合主流习惯,如果非要总结,那就是落地、落地、落地,将用户所想、将用户期待的,统统落地。
比如5000块钱就能拿到一个四平八稳的轻薄触屏本,以前想都不敢想(官翻还有机会),现在直接是真的。32GB的大内存一步到位、双M.2主流2280扩展(我之前的Yoga官方才8G板载内存),虽然本次发布包含了诸多个SKU,比如16/24/42GB内存区别、U5/U9可选、触屏/非触屏可选,但实际可选就2个:
U5或U9的32GB触屏机型!!!
前面说了,触屏非触屏就差价三四百,轻薄本自古以来就作为文字、内容创作而生,为什么不体验下呢?
所以主流推荐U5/32GB/触屏版本:
非觉得U5不够可选U9(多核相比U5提升约30%性能),就完事了:
所以根据大路哥自己的需求,毫不犹豫把U5版本拿下,根本不需要选择,直接入手。
那么你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拿不定主意,不如参考大路哥的方法。
View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