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2024年就快过了一半,在给大家推荐这个2024年度上半年笔记本清单之前还是先科普。

主打一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大路除了在NAS和路由器领域,也是笔记本领域的博主,每年都会在618和双十一写清单和攻略。我每年也会收到笔记本厂商或者自购笔记本进行测评和拆解,可以更好的捕捉当下的风向和技术升级的细节。我在知乎也有很多高赞的笔记本话题,虽然很多网友是因为路由器或者NAS认识了我。

不过在科普之前还是给大家先交个底,本篇会包含多个定位:

  1. 轻薄办公,3000~5000内段位
  2. 轻薄轻奢办公,5000~7000左右段位

简单来说Office四件套这个价位的机型都是可以满足的,只是不同品牌系类和不同价位细节不同。

  1. 性价比游戏本,6000起步8000到头
  2. 注重品牌、售后服务的游戏本,预算能加到一万左右
  3. 希望获得极致轻薄的,性能会有所削弱,但整个是个六边形战士

其实游戏本目前的整机性能释放基本都在170瓦左右,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如下理解:

  • RTX 4060能满血释放,105~115瓦完全够了
  • RTX 4070会有一定的削弱,但这个削弱不会太多
  • RTX 4080会有较多的削弱,但如果4070不够,它是唯二选择
  • RTX 4090和桌面级会相差较大,但在移动端还是不二的王者

当你了解上述以后其实选择游戏本就不难了,就比较容易捕捉它的实际能力和体验。所谓把预算花在刀刃上,而不是花在没有太多意义的空间上。比如举个例子:170瓦释放中给独立显卡110瓦空间那么CPU可以很好的实现H55的标准,达到55~65瓦左右的释放,这个时候也可以视其为双满血。

虽然我们的HX移动端处理器最大的TDP可以接近155瓦的水准:

一般90~110瓦是能效比峰值,再往上会增加收益,但是付出也会更多

但是一方面65瓦以后能效比会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日常的主流游戏一般不需要65瓦以上的输出,所以这个60瓦左右的水平也合理的。其次一般的创作力或者生产力方面通常CPU和GPU并不是同时满载,相当于有一个灵活的调度空间,所以这时候可以理解为170瓦≈110瓦的CPU和110瓦的GPU都能获得最大收益。

H标压和HX的区别

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13代Intel主流的HX处理器规格,14代差异不是很大,有一定的小提升;而H标压处理器系列的规格呢?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

其实简单从功耗输出来看HX>HK>H,HK是H系列的上限,而HX是在上限之上,两者最大不同在于:

HX系列的核心显卡EU数量相对更少,主打CPU性能发力;HK和H系列核心显卡EU数量更多,最高达到3倍以上,这样可以更好的满足轻薄性能本的多面需求,比如用于办公肯定是绰绰有余,同时更多的核心单元又可以解决没有独显背景下GPU的超水准发挥,只是这个在13代、14代上弱于AMD平台的680M和780M系列,在酷睿Ultra系类中由于基于Arc独显架构的标压就获得了超越的机会,比780M还强。

这个强度我可以给大家一些对比:

上面是基于Adobe的Ae基准跑分,跑分为788、810、1187,分别对比为:

  • 酷睿Ultra5 125H,仅核心显卡788分;
  • 酷睿Ultra9 185H,仅核心显卡810分;
  • 酷睿i9-13980HX+RTX4060独显1187分。

实际上面酷睿Ultra9的跑分会更高一些,只是我拿到的机型是设计了主打续航的会有一些削弱;但是可以看到它和独显模式下的HX组合差异并不大,也就差了300分左右,而且这个Ae基准是基于1000作为中位数。

意思就是作为核显而言,它已经很接近1000分的水平了,其次它和独显的RTX4060差异不算大,但是有;往深入一点理解就是如果你只需要轻薄,那么酷睿Ultra 9能更好的满足你的需求;如果你不介意是否轻薄,希望性能优先,那么独显的游戏本效率会更好,相比核显提升40%以上呢。

轻薄本的定位

就经验来谈,一般14寸倾向于低于1.5公斤,目前无限的往1.4公斤推进,轻奢一点的精英轻薄会往1.2公斤推进,甚至就目前的能效比和IPC提升来看,1公斤的性能也并不会太差。如果到了16寸的轻薄本一般是将1.8公斤作为一个分水岭,当然这时候一些核心显卡能往1.7公斤推进也是正常的。

设计本是什么?

其实这两年看笔记本有一个新名词,设计本,那么它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它介于游戏本和轻薄本之间,相比轻薄本拥有独立显卡,但是性能达不到满血的游戏本标准,但是它又兼具了至少两个特征:续航的提升和整机的更加轻薄。

比如很多用户是不会基于4K来剪辑和渲染视频的,那么对于GPU的压力就没有那么大,反而可以在价格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又满足了轻薄移动办公的需求,提升了机动性又保障了续航。

当然设计本也有一个重点是屏幕:

一般的游戏本并不会太重视屏幕的色域水准,还有色准方面的要求,如果你要做平面设计就极为重要了。所以在之前一些设计师为了性能又为了能带走工作选择游戏本,但是原生屏是无法满足工作场景需求的;所以一定会搭配专业显示器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给客户展示的时候因为色域支持的不同显示的效果也不一样,那么这时候可能又得掏出平板来解决(平板一般都支持DCI-P3色域)。而设计本并不以游戏优先,而是以生产力优先,所以一般都标配DCI-P3高色域屏幕,且更高分辨率加持。

所以设计本不仅解决了轻便和续航,还提供了一个顶过去几个的局面,反而成为真六边形战士。

什么会决定笔记本的轻薄成分

这个其实很有意思,笔记本的外壳我们不管使用碳纤维还是镁铝合金,优势在于轻巧,不同的材料硬度不同,但是合金如果太薄自然也容易变形,1mm的厚度和2mm的厚度差异都很大。但是一般外壳并不会决定笔记本的重量,实际决定重量的包含以下几个模块:

  1. 屏幕,OLED肯定是最轻巧的,不仅轻还很薄,所以机制轻薄和续航优先会采用OLED技术。
  2. 电池,这个没有特别的技术含量,众生平等,电池容量越高自然越重。
  3. 散热模块,散热里面会用到铜,铜的密度并不低,这个还没更好的平替,但科技含量很高。
  4. 转轴、铰链、扬声器等其它小配件,这些都是一点一点压缩出来的。

上面讲到散热,其实散热这个效果如何并不是看热管数量,有些游戏本你看起来7根8根热管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实际体验可能还不如4根5根的,为什么呢?数量多了以后热管的宽度必然就变窄了,显然单根更宽的热转换效率更高,比如结合下面dd to老师的拆机图:

可以看到2024款的ThinkBook 16 P的热管很少,但是每一根都很宽,所以这款的散热居然可以做到200瓦。

这个其实就是内行看门道、看本质,外行看个热闹。

而上面说到的小配件,比如以上图为例可以看到无线网卡(右侧电池和风扇之间),这种属于通用版,我在前段时间拆荣耀MagicBook Pro 16猎人的时候就遇到了新网卡,超级迷你:

如上对比旁边螺丝的大小,就知道这玩意有多小了,就一个指甲盖大小,所以这里又可以减重。这种新鲜玩意会在一些互联网血统的厂商中相对多见,而传统厂商一般相对保守一些。荣耀之前的话术称之为“黄金天线”,实际无线的能力好不好和无线网卡本身有关以外,当然更重要也和天线的设计分布有关。因为很多三面金属的笔记本外壳本身对于天线有屏蔽作用,所以传统的笔记本会在屏幕的边缘部分加入天线做隐藏设计;当然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不这样玩了,它可以利用金属外壳来增益信号,哈哈,化缺点为优点,这本身也是科技的一种进步。

什么样的能力能满足基本的办公需求?

简单来说比如以PCMARK10为例,默认的办公基准测试跑分在6000左右就可以满足了:

就大概上面这个水平,上面这个跑分基于锐龙7 7735U低电压配合16G内存的最终跑分,如果做个参照:

以上述5款主流的移动端CPU为例,单核均值都在3000以上,如果参考单核就是这个标准,如果参考多核:

其实你会发现低电压的这款锐龙其实并不差,虽然它的设计释放就在25瓦而已,它是可以和i5-13500H标压或者新款的酷睿Ultra 5 125H标压不分彼此的;而在下限方面锐龙5 7535U和i5-1340p其实也十分相当,所以要满足办公的需求,其实上面这些就已经是够了。

当然你非要和游戏本相比肯定有差距,但是通俗来讲对于办公其实属于性能过剩:

当然这里也可以看出来H和HX的水准差异还是很大的,只是一些细节有所不同,比如HX的核显不如H系列,甚至不如一些U系列低电压处理器,因为设计的定位不同,很难做到既要又要。

另外对于上述的多核跑分,我们还没有具体的桌面级参考,比如我们目前主流一般推荐i5-13600KF就够了,最大的原因是14代的i5提升不大,比如对比如下就很清晰了:

其次也可以看出来13代相比12代提升太多,这也导致了为什么近期i5-12600KF的价格滑落较大,因为从上面的27443的跑分来看,相比上面的移动端酷睿Ultra 5 125H也就提升了27.8%左右,这样看起来没多多少;但同时也可以看出来移动端的HX系列i9是比桌面端的i5更强的.

所以很多游戏本基于i9的HX搭配独显无可厚非,因为你不上这样的段位,能效比也会拉后退,会导致游戏本整机170瓦左右的释放失衡,不利于GPU的发挥,毕竟TDP是动态的。

所以我们搞清楚这些,不管是选择轻薄本还是游戏本,其实都压力不大,至少在性能上知根知底。下面我们就开始分享近期一些值得推荐的笔记本机型,这里并非一定是今年才发型的新款,因为13代Intel有部分机型随着降价、甚至大幅度降价性价比颇高,而且这个不是库存产品,所以还是值得推荐的。

Views: 787

By 林大路

知乎大路哥,这人就是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